(原標題:315“投訴曝光”|近六成受訪者在近兩年有消費維權經歷,食品餐飲為重災區)
在消費新時代的背景下,消費者對關乎自身權益的3·15關注度如何?對消費維權的滿意度有多少?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怎樣才能得到最好的維護?……《消費者報道》跟廣大消費者一樣,時刻關注著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話題。
今年2月底,《消費者報道》通過官方微博、微信公眾號、微信群等渠道發放了《又是一年3·15》調查問卷,旨在關注消費者、了解消費者對于自身權益的態度、聆聽消費者維權的心聲。問卷發放時間為2月28至3月12日,期間共回收有效填寫的問卷816份,覆蓋廣東省、安徽省、山東省等全國多個地區18-75歲的受訪者,男女受訪者占比為66.1%和33.9%。
數據表明,受訪者中有80.02%對每年的3·15相關新聞都“非常關注”,18.63%表示“一般關注”,僅有1.35%表示“不太關注”。
受訪者較關注哪類315信息呢?因為關注的信息可以是多種多樣的,故此處我們設置了多選題,結果顯示,“央視一年一度的315晚會”被最多人選擇,占比64.5%。而地方臺的315晚會或315新聞、《消費者報道》315專題系列報道、315相關網絡熱搜新聞等也頗受關注。
我們關注受訪者“希望了解哪些消費相關的知識”,對此也設置了多選題,結果顯示,“同類產品的對比檢測和試用”“各類消費陷阱避坑”“好物推薦、好物排名”這三項為最多受訪者希望了解的消費知識,分別占比57.4%、55.4%、47.2%。
那么作為消費者,對哪些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更為在意呢?針對這個問題,我們設置了多選題且最多只能選擇三項。結果顯示,“售后服務差”“產品質量差”“虛假宣傳”這些常見的侵權行為最令受訪者在意,分別占比55.1%、43.5%、43.4%。而近幾年頻發的帶有冒犯意味的廣告宣傳,也令7%受訪者在意。
過去一兩年里,多少人有過消費方面的維權經歷?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,59.68%的受訪者選擇了“有”,另有40.32%的受訪者選擇了“沒有”。
在沒有維權經歷的受訪者中,有43.8 %表示自己“沒遇到過需要維權的事”,余下的受訪者之所以沒有維權,主要有幾方面原因:一是“涉及金額不高,無意追究”,二是認為“維權程序繁瑣,浪費時間”,三是“不知道通過哪些渠道進行維權”。這些原因是可以多選的,部分受訪者不想維權很可能是受到不止一個的因素影響。
由上文可知,有59.7%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兩年里“有關于消費方面的維權經歷”,我們在這些受訪者中繼續開展調查,詢問過去一兩年內在哪些類別中遇到較多的消費問題,且可以多選。結果顯示,食品餐飲(含煙酒飲料)、買房相關(含物業管理)、衣帽鞋包為受訪者需要維權的“重災區”,分別占比44.6%、37.2%、27.7%,其余占比較多的為“租房相關”“美妝護膚”“通訊服務、網絡服務、軟件App會員服務”“數碼電子、家用電器”等。
當遇到消費侵權問題時,維權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,因此我們用多選題的方式詢問上述受訪者會選擇哪些方式進行維權。最多人選擇的維權方式是“向商家所在的平臺投訴”,占比64.5%;其次是“與商家溝通,要求商家承擔責任”,占比45.8%;緊隨其后的是“找網上第三方投訴平臺或媒體進行投訴”,占比42.3%,順帶一提,《消費者報道》也屬于可接受消費投訴的媒體。
圍繞過去一兩年內有維權經歷的那部分受訪者,我們再次進行調查,詢問他們關于維權結果的整體滿意度,這些受訪者中有79.06%表示“滿意”,有17.45%表示“一般”,僅有3.49%表示“不滿意”。
雖然對維權結果的整體滿意度較高,但目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無疑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。對此,我們設置了多選題調查受訪者認為仍需改進的地方,結果顯示,“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不夠重視”這項選擇的人數最多,達54.2%,排第二第三的選項是“投訴處理沒法達到預期效果”及“對商家的處罰力度不夠”,分別占比43.9%和43.5%。
另外,我們還設置了開放式的問題,詢問受訪者在過去一兩年里被哪些商家侵犯了消費者權益,讓受訪者自由填寫。結果顯示,受訪者較多填寫的是電商平臺及平臺內不知名的商家店鋪,占比2.94%,此外,中國移動、圓通快遞等也有人提及,也有受訪者坦言道:都是記不住名字的牌子。
新時代的消費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,新業態、新模式層出不窮,但消費者對優質產品、優秀服務、放心消費的本質需求是不會改變的!断M者報道》希望能與廣大消費者繼續互動交流,守護消費安全、提振消費信心、優化消費體驗、共促消費公平。